應縣是山西省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建設縣之一,地處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盆地南端,地勢南高北低,高海拔 2335 m,低海拔 983 m,境內有翠微山、龍首山、黃花梁 3 個山脈和桑干河、渾河、黃水河、木瓜河、蝦河 5 條河流。全縣現轄 3 鎮 9 鄉、298 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 1 708 平米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96 萬畝。屬高寒冷涼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 8.0℃ 之間,無霜期為 137 天,年平均降雨 360 mm。素有塞外糧倉之稱,也是一個傳統農牧并舉的地區,奶牛、肉羊養殖業歷史悠久,農民養殖經驗豐富。
近日,通過深入養殖場(戶),開展畜牧業機械化發展和需求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應縣畜牧養殖業發展基本情況
1.畜牧業經濟總量情況
2020年,全縣奶牛飼養量 6.6 萬頭,肉牛飼養量 2.3 萬頭,肉羊飼養量 130 萬只,生豬飼養量 22 萬頭,蛋雞飼養量 55 萬只。
2.規模化養殖場情況
堅持把提高畜牧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關鍵,持久深入地實施了規模健康養殖工程,建設標準化養殖園區,目前全縣累計建成 213 個,其中奶牛小區 34 個、肉羊小區 98 個、豬小區 36 個、雞小區 18 個、肉牛小區 27 個,90% 的成母牛、70% 的肉羊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300 頭以上的奶牛園區普遍采取了自由臥床、TMR日糧、智能擠奶等先進方式飼養。特別是恒天然(應縣)牧場的引進,使我縣養殖業與世界接軌,帶動了奶牛養殖業向現代化技術發展起到了推廣作用。
3.飼草料生產情況
2019年,全縣飼草種植面積達到了 9.8 萬畝,其中,青貯玉米 8.8 萬畝(畝均產量 3.5 噸);苜蓿 1 萬畝(主要分為 2 種:一種是干草苜蓿,畝均產量 0.8 噸;另一種是裹包青貯苜蓿,畝均產量 1.5 噸)。2020年,全株青貯玉米種植在 10.5 萬畝,與此同時,開發本地飼草資源,大力發展“養殖企業+種植大戶”、“養殖企業+種植合作社”和“養殖企業+自有種植基地”等多種種養結合模式, 擴大了全株青貯玉米種植,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牛羊營養結構由“谷物”為主向“優質牧草”為主轉變,糧經飼比例逐步調優,鮮奶產量和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促進了農牧一體化,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
目前,全縣苜蓿種植企業 3 家,2020年全株玉米(苜蓿、燕麥)收貯主體已發展到 58 家,收貯 28.77萬噸,干燕麥 1 893.55 畝。
二、應縣畜牧業生產機械化推廣應用情況及潛力分析
1.畜牧業機械化應用發展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積極推廣種植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推進牧草種植、畜禽養殖機械化建設。農業機械化由原來的農業
種植機化領域逐步拓寬到牧草生產、畜牧養殖領域。目前,應縣牛羊豬養殖場的飼料取選、配制、攪拌、投送、回推以及奶蛋收集、洗消環控、糞污清理等環節的作業基本實現機械化。養殖領域的TMR全價日糧混合飼料機械、牧場智能管理系統電子計量自動脫落杯擠奶設備、全自動撿蛋設備、吸糞車、糞污干濕
分離機等機械在畜禽養殖中得到了推廣應用。
2.農機化新技術示范推廣成效。
應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在省市縣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省級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建設資金,積極推廣TMR全價日糧混合飼料機械及牧草
收獲機械的新技術。引進畜禽糞污干濕分離設備,開展畜禽養殖糞污原料化技術推廣。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飼草化、糞污處理原料化肥料化的機械化技術模式。在項目示范輻射帶動下,扶持 123 個項目實施單體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重點建設山西國新生物質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糞污集中處理中心 1 個、散養戶糞污集中收集點 2 個,規模養殖場 106 個配套糞污處理設施,“三河流域”和邊坡峪口的 13 個養殖場(戶)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共建設堆糞棚 2.5 萬平方米,污水儲存池 3.3 萬立方米,雨污分離槽 1.8 萬米,購置糞污處理設備26臺套。
3.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情況。
每年積極響應省市關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牧草種植、畜禽養殖及相關機械化技術等技術培訓和學習的通知,認真組織縣級技術推廣人員,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原料化技術培訓,參觀省級玉米青貯和苜蓿生產大型現場會上技術作業演示,不斷提高應縣畜牧部門技術人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
4.畜牧機械化發展潛力分析
應縣地處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有利位置,牛羊豬雞養殖和牧草種植已具規模,并形成產業鏈,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現還需配套TMR全價日糧混合飼料機械12套、牧場智能管理系統電子計量自動脫落杯擠奶設備 12 套、全自動撿蛋設備5套、吸糞車 63 臺套、糞污干濕分離機 54 臺、牧草收獲(割草機、摟草機、撿拾機、運輸車、裹包機、夾抱機) 4 臺套等機械。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