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周,但“315”曝出的老壇酸菜事件仍舊鬧得沸沸揚揚,爭議不斷。老壇酸菜從正經的酸辣爽口美味變成“土坑酸菜”之后,不僅有不少網友站出來譴責:“酸菜竟成了腳尖上的酸菜”,“足時發酵,確實足了”,這一事件幾乎還可以說是引起了食品業內“半邊天”的震蕩!
正如大家所能想到的那樣,“土坑酸菜”很可能直接被用于我們常吃的方便面、酸菜魚里面,切實關切到每一個人的消費權益和生產安全。輿論嘩然之下,不少人在吐糟之外更多的是表示不敢再吃相關的食品了。
盡管自3月15號后,多家與被曝光企業有合作的方便面企業、酸菜魚餐飲品牌等先后發布道歉信,并表示將下架現有商品,或是封存現有的酸菜原料;而表示沒有與相關酸菜生產企業合作的品牌也是紛紛亮出自家的老壇酸菜圖片,或是發布食品安全檢測報告,更有企業表示愿意邀請1000人到酸菜加工廠參觀等等,力求自證清白。但現實是,消費者的信任一旦破碎,實則很難修復。
而換個角度來看,隨著消費者信任度大打折扣,更深層的影響其實可能不僅僅是商品購買力下降,而是給大家留下一些負面的固化印象,比如酸菜竟然是這樣做的,甚至可能由此及彼,認為其他醬腌菜類食品也是差不多的加工過程,再下一級的食品生產也會受到質疑。一個很生動的案例是,在大家認為老壇酸菜方便面“塌房”的時候,已經有網友發出“螺螄粉有沒有問題”的疑問,這也足以看到“土壇酸菜”事件的威力之大。
但實際上,包括酸菜在內的醬腌菜其實已經形成一個500億規模的大市場,不少醬菜腌制已經從小作坊手工制作、三無制作,一步步變成了規模化的工廠加工。我們常常說不要以偏概全,在看到“土壇酸菜”這樣的反面案例的同時,我們不妨也來看一看一些正面例子。
我們前段時間就曾經提到過,涪陵榨菜早在2018年就已經建成了年產1.6萬噸的榨菜智能化生產車間,從進料、清洗、脫鹽、拌料、調味、殺菌、包裝、物流等各個關鍵環節基本實現全線智能化操作,早在當年該企業生產車間的傳統工藝制作占比僅有一個百分點左右。除此之外,在一些中小微規模的醬腌菜生產企業中,轉型升級也在同步進行中。在以手工制作為主的醬腌菜生產過程中,調味、拌料、清洗、包裝等環節開始逐步視產能需求而定,或以人工操作,或引入蔬菜
清洗設備、
殺菌設備、攪拌設備、包裝機械進行了“機器代人”的替換。這樣一來,業內對加工環境的“臟亂差”管理、以及對從業人員的規范化管理正在變得更加深刻。
當然了,各行各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產品質量安全參差不齊的情況或許難以避免,我們作為消費者也很難確定各個食品生產企業的加工流程是不是規范、品質是不是過關。這時候市場監管部門等監督主體顯然還是要扛起肩上的重任,為我們把好食品質量關、安全關。更重要的是,相關生產企業還是要有底線思維和長遠眼光,對于這類事件的懲治力度也要加大,讓“法無禁止皆可為”不再成為鉆空子的利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