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面包品牌被爆吃出銹跡刀片的新聞在網上持續發酵。事關食品安全,該事件被曝光后,無疑挑動著所有消費者的神經,難不成吃個面包還有吞刀片的風險?而涉事面包品牌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該事件的起因是,涉事消費者在吃出刀片后,聯系了面包品牌的工作人員。但雙方在面包存在刀片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工作人員方面表示,由于生產環節會使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檢測,因此產品一般不會存在出現刀片的情況,并給出當事人免費品嘗新品的賠償方案。對此,涉事消費者表示拒絕。隨后該品牌發文澄清,就消費者吃出刀片表示歉意,對工廠內部生產環節法進行排查,排除產品中存在刀片的可能,并表示已報警。
在食品中吃出異物這樣的新聞時常能夠看到,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危及食品安全,對于企業來說也會影響自身的名譽。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對于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了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正如上述面包品牌在公告中澄清的那樣,食品包裝完成后還要經過嚴格的異物檢測環節,存在異物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現如今,異物檢測設備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食品檢測環節。這類設備可以將食品中的無論是骨頭、塑料、玻璃、陶瓷、石頭等硬質異物,還是各類金屬異物都可以高靈敏度、高穩定地檢測出來,幫助生產商有效的提高成品質量。
按理說,只要企業嚴格、規范使用異物檢測設備,那么流入市場的食品含有異物的情況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可是,為什么消費者在食品中吃到異物的事件還是屢見不鮮呢?在筆者看來,一方面,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還不夠嚴格和規范。食品中混入異物的情況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工人穿戴不整齊導致異物混入;二是機械養護過程中碎屑掉落導致異物混入。因此,企業對工人穿戴進行規范以及定期檢查加工設備磨損情況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企業使用的異物檢測設備靈敏度和穩定性不夠高。異物檢測是確保產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檢測設備不夠靈敏,這意味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流入市場。企業在選擇異物檢測設備時,應盡量選擇品質有保障的品牌,切勿為了節約成本而選擇一些劣質產品,否則容易給消費者和自身帶來不良影響。
網上對于上述面包品牌吃出刀片的新聞眾說紛紜,部分網友認為食品安全任重而道遠,企業應發揮自身的主體責任;也有網友表示,不排除商品流出后被人為插入刀片的可能。無論如何,這也為生產企業敲響了警鐘,食品安全是不可觸碰的底線,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企業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員工培訓,同時落實自身主體責任,加大食品生產監管力度,保障產品安全可靠。
我要評論